
赵括炒股炒股配资,这个名字几乎与“纸上谈兵”密切相关。在长平之战中,他的决策导致赵国40多万大军的覆灭,不仅让白起的战神之名更加传奇,还让赵括成为千古笑柄。但如果你站在赵括的角度来看,这场战争,能够坚持45天,真的那么简单吗?
那时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,国力强盛,几乎无人能敌。赵国作为唯一能够与秦国正面抗衡的国家,两国为了争夺上党,纷纷派遣大军。秦军出动了60万,而赵国也有45万兵力。这场战争,也成为了战国时期最庞大的冲突之一。
最初,赵国由经验丰富的老将廉颇指挥。他与秦军进行了几次试探性进攻,发现秦军过于强大,于是采取了坚守不出的策略,想通过消耗来拖延战局。然而,赵孝成王得知廉颇的战术并不顺利,且长时间未有实质性进展,于是产生了不满。赵王甚至有意亲自带领大军与秦军决战。
尽管赵孝成王的不满可以理解,但廉颇的策略其实是非常有效的。经过一段时间的僵持,秦军决定进行反间计,散布赵括是一代名将的消息,令赵孝成王动摇,最终决定换将。赵括被任命为前线指挥官,并接替了廉颇。此时,秦军的指挥官也换成了战国最强的名将——白起。
展开剩余70%赵括上任后,立即改变了廉颇的防守策略,选择主动出击。然而,几次进攻后,赵括发现赵军与秦军之间的实力差距过于悬殊,根本不是秦军的对手。于是,赵括决定修筑防壁并坚守,等待外界的援助。然而,问题是,谁来救援呢?
其他诸侯国都畏惧秦国的强大,不敢出兵援赵。而赵国的主力几乎已全部集结在长平,赵军陷入了孤立无援、断粮的困境。尽管如此,赵军依然顽强地坚持了45天。到了第46天,赵括仍然组织起军队进行突围。要不是白起采取了诱降计策,赵军可能还会继续顽抗下去,损失也许更大。
最终,赵括战死,赵军20多万士兵被迫投降并惨遭坑杀。尽管秦军也死伤惨重,超过20万人,但长平之战的惨烈程度可见一斑。
那么,赵括真的是“纸上谈兵”吗?他从小通读兵书,擅长战术分析,父亲赵奢常常也无法与他抗衡。但赵奢认为赵括不适合担任将领,而赵括的母亲在他被任命为将领时也曾劝谏,结果却没有被采纳。正因如此,赵括成为长平之战的替罪羊,许多人认为他若不接替廉颇,赵军不会遭遇如此惨败。
然而,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,假如赵括没有替换廉颇,赵国的策略可能还是继续僵持下去,最终的结果依然是两国某一方无法坚持。若秦军退兵,那是最好的结局;若赵国退兵,至少能保住军队的完整。
至于赵括,他的判断确实存在失误,没能及时认识到双方差距的巨大。但在了解了实际情况后,他及时做出了死守的决定,甚至在最后阶段组织突围。在缺粮断援的情况下,他能够坚持45天,组织突围,这需要多么强的指挥能力?即便是其他历史上的名将,如马谡、朱祁镇,面对敌军围困时也未能坚持那么久。
因此,我们可以得出结论:赵括的失误固然让赵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,但他并非完全不懂军事。他的坚守、最后的反击,以及面对绝境时的冷静,都展示了他的军事才能。如果说他有错,那是过于急功近利,想在第一次上场就大展宏图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盛鼎管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